智能制造学院专业介绍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(本科)
培养目标:培养能在工业自动化和柔性制造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、工业自动化控制、高精密数控加工制造、设备运行管理与维护、经营销售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。
专业优势:以机械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精密数控加工制造、工业自动化控制技能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,突出高精密数控加工编程、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开发、机械制造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等能力的培养。
主干学科:力学、机械工程、控制工程
主要课程:机械制图、电工电子技术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、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机械原理、机械设计、机电传动与控制、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、PLC原理与应用A、液压与气动A、数控技术A等。
就业前景:可在工业自动化、柔性制造、汽车、轻工、冶金等多个领域从事设计制造、设备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;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。
机器人工程(本科)
培养目标:以“中国制造2025”为政策导向,培养掌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、电气控制、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,具备机器人集成设计、装调改造、运行维护等专项技术,能够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。
专业优势:校企合作办学,以智能制造行业的系统设计、工业机器人设备编程、调试、维护、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,突出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开发、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、离线编程与仿真等能力的培养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,以就业为导向,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,形成“课堂与现场、实践与生产”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。
主干学科:力学、机械工程、控制工程
主要课程:机械制图、电工电子技术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、工程力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、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、PLC原理与应用、液压与气动、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、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等。
就业前景: 可从事机器人本体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、应用及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;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。
自动化(本科)
培养目标: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,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,能够在工业过程控制、电力电子技术、自动检测和自动化仪表、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、设计、开发、维护和管理等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。
专业优势:(1)本专业以培养“应用型人才”为指导思想,以电子、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为基础,以工业测量控制服务为专业特色,强(电)弱(电)并重、软(件)硬(件)兼施,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、系统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;(2)强化课程体系的工程特色,重基础,强实践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构建了以课内实验为基础,专业技能为重点,课外实践为途径的“431”实践教学体系,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;(3)关注智能控制领域发展热点问题,校企合作,错位发展,服务地方经济,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特点与人才市场需要。
主干学科:控制科学与工程、电气工程
主要课程:电路分析基础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、电力电子技术、自动控制原理、自动检测技术、电力电子技术、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、PLC原理与应用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、电子电路CAD、系统设计与仿真等。
就业前景: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、科研机构、高科技领域从事工业过程自动化、电子与计算机、工业自动化仪表、电力电子技术、电气自动化、工程管理等相关领域设计、开发、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;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。
机电一体化技术(专科)
培养目标: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,能够在机械制造企业与机电行业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、产品经营销售和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。
专业优势:(1) 以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、调试与维修技能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,突出可编程控制、数控技术、计算机绘图及应用等能力的培养;(2)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。
主干学科:图学、力学、机械工程、电子技术
主要课程:机械制图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、工程力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、电工电子技术、PLC原理与应用、液压与气动、机电传动与控制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、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、数控技术等。
就业前景:可在企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、调试、使用、维修、销售及管理工作;在机电行业从事设计、生产、技术改造及服务工作;在中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、专业实践指导工作。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介绍